过去两年,疫情加速了图书行业的“渠道窄化”。由此引发的效果,将陆续在2022年显现。
具体来说,出版供给侧将迎来3个重要转折。它们既是趋势、挑战,更蕴含机遇。
转折一:“厂牌”崛起
以抖音为代表的“兴趣电商”平台,不仅日活数据节节攀升,而且用户日均使用时长也在不断增长。与之伴随的是传统电商平台增长乏力、微信公众号阅读率大幅下降……移动端传播,正在发生一轮流量分布的大变局。
然而,抖音们意不在此。直播带货的商业模式跑通之后,面对广告收入停滞的压力,要在存量用户上做出增量市场,只有快速深化“电商”功能。不论是另做单独APP,还是加大短视频中的商品渗透,都一致指向电商(商城)。
一个以头部主播集中转化,以厂牌旗舰店托底品质的“短视频天猫”模式,初露端倪。
为什么要扯这么远?因为,重点就在平台的这个打法上。
就图书销售而言,抖音类平台,有2种做法。“硬的做法”是,亲自搭建中盘,统一对接出版机构,像京东一样,推广“自营”。“软的做法”是,扶植品类头部主播,配合电商功能的完善。“挟流量以令主播”,就可以在各个分类赛道上(不只是图书),规定选品、规定折扣、规定分成,形成类似“自营”的效果。给流量,拿分成,还省了运营的功夫。
不论是软硬哪种办法,作为图书供给侧,各出版机构其实只剩下一种选择——就是躬身入局,上场比赛,自办运营,自播带货。
不是还可以找大V带货吗?但依赖外部主播带货,只会被“卷”得更加严重。因为主播和平台双方,都要拼命提升流量。最简便的办法,就是压力前置,把供给侧的空间压缩到最小。从而陷入“好书没流量,上量不赚钱”的困境。
最近2个月,很多出版社的市场部发现一个奇怪现象。之前,通过联系几十上百个中小播主,矩阵式推荐新书的“打法”,突然流量上不去了。这是因为抖音广告收入停滞,它开始严控跳过平台直接向播主投放广告的现象。说白了,就是定向“拧紧了”流量的水龙头。想和平台抢广告存量市场,蚂蚁搬家也不允许呀!所以,过度依赖任何形式的外部主播,都会遇到瓶颈。
2022年,主动也好,被动也罢。亲自下场的出版机构中,必然有一部分从陪跑变成领跑,更会倒逼少数用功者,以“厂牌”的面目,在抖音、快手、小红书等各个平台上,加深大众认知,成为新的赢家。
为什么不是品牌,而是厂牌?
打个比方——消费者知道著名化妆品牌SK-Ⅱ,却不一定知道它是宝洁旗下的一家子公司。出版行业与这很像。读者知道某某著名作家、连续购买某系列故事书,但却不一定熟知TA所合作的出版社,更不会单冲着这家出版社产生其他的延伸购买。
况且,一分钟左右的视频含量,不足以塑造品牌调性。打造具有品牌效应的系列产品线,更不是一朝一夕之功。但是,在平台上持续、高频、稳定地输出内容,却可以让消费者产生一个印象:“这家出版社的这类书不错”。进而,出版机构的名称或自办账号的名称,就立起来了。让我们拭目以待,一起见证2022年,崛起的那些出版厂牌。
转折二:“现金”拷问
过去两年,线下萎缩,线上微利,新品减少,爆品难出。这些现象的背后,有个需要重视的问题——出版企业,你的现金还够吗?
以往行业盘算“成本和收益”多一些,但在市场波动、销售放缓的时候,只有一点是“要命”的。这就是现金。
有多少资金占压在库存上?有多少应收账款是潜在坏账?自办书店、文创、装备等多元业务净利润如何?纸张价格上涨吃掉了我们多少利润?场地招租怎么招不来商户了?自有土地和物业流动性变差了?而这些问题,通过提高图书定价,是解决不了的。
现金问题,不是发不发年终奖的问题,不是2022年的问题,而是今后两三年能否保持经营稳定的问题,是面对更加激烈甚至是资本推动的竞争时,有没有足够“肌肉”储备,有没有“余粮“的问题。
其实,现金问题眼下难不倒出版企业。但却会让我们增加顾虑,收缩一些战线,甚至导致一些经营动作的变形。这会让今后两三年的供给端,产生一些明显分化。强者愈强,增速更快;弱者愈弱,增长停滞。
热销图书的出版成本日益增加,新技术及多媒体营销投入水涨船高。从本质上讲,是传统编辑发行的生产形式,愈发不适应互联网环境出版需求。这个脱胎换骨的过程,包括“硬件、软件、人”,或长或短,每家出版企业都得经历——阵痛的一大构成,就是现金。
2021下半年,可以观察到,即使是出版类上市企业,对自身股价的影响力也存在不足。有一些波动,令人关注。甚至一些上市出版集团,连被机构分析的研报都很少。“蓄水池”作用能不能很好发挥,2022年,会是出版类上市企业的一次中考。
转折三:“融合”深化
以往,出版机构在教育等方向上的融合出版产品,形成良好的市场循环。但随着生源减少、教育改革、政策调整等因素,政府部门、教育机构、企事业单位的相关预算,有调减可能。
融合出版,势必朝着大众阅读消费深入进去。以数字化、多媒体、互动性等为特点的融合出版,反而要找到“让读者放下手机”的场景。因为手机屏幕之上的竞争,已经是传播的红海,推广成本更是越来越高。
内容健康富含多媒体体验的“剧本杀”产品,寓教于乐的互动性教育产品,延伸图书IP打造的展览、演出等文旅项目……吸引读者放下手机之后,能打开的消费空间反而更大。
还有一个有利因素。“元宇宙”概念热炒,带来技术外溢效应。会有一些低成本的应用型技术,能被用于融合出版的生产或营销推广中,使产品服务更加富于变化,也更容易被消费者接受。
但融合出版的发展,也面临两个挑战:
一是出版人对融媒体技术的理解和掌握程度,这会限制融合出版作品的表现形式和最终效果。打个不太准确的比方,“文科生”要吃透“理科生”甚至“艺术生”的专业。特别是高层领导,要通过深入调研,了解技术效果,明确应用场景。这决定了出版企业在融合“落地”上的具体成效和发展速度。执行层面的零敲碎打,推不动“融合出版”。
二是出版方的原创能力高低,在作者的一度创作之后,出版者围绕营销传播,开展二度创作,用读者喜闻乐见的内容和形式,才是接通市场的关键。产品IP化塑造、品牌人格化营销——是产生高毛利溢价的必经之路,是靠大量、持续、原创的“文字、视觉、听觉设计”堆出来的。即使是自播带货,也不能只是念念图书简介。独特主播形象、表达风格、背景设计、促销策划……都是从“原创能力”生发而来。
挑战与机遇并存——技术革新与传播环境的变化,实在太快。2019年,我们还在鼓励大家进入抖音、快手。2020年我们呼吁大家尽早试水直播。此后的形势发展,比预期快得多。市场内的流动性趋向降低,出版企业只有提高精细化运营能力,才能稳健发展,抓住机遇。